首頁 > 新聞 > 綜合 > 船市觀察 > 正文

去年70家港航船企凈利僅278億元
2012-05-07 16:37:21   來源:航運交易公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       

2012年5月7日,上海航運交易所《航運交易公報》公布了《2011年度中國港航船企創富榜》(《創富榜》),列數了所有在上海、深圳、香港和臺灣證券市場上市的主營業務為航運、港口、船舶及相關行業的企業,并按照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為收入榜和凈利潤榜進行排名。據《創富榜》統計,70家航運、港口及造船上市企業在去年累計實現營業收入6765億元人民幣(下同),實現凈利潤278億元,僅為工商銀行的1/10強。其中的凈利潤榜單中,上港集團以47.24億元的凈利潤排名榜首,中國重工以47.06億元的凈利潤次之,而中國遠洋、中海集運和陽明海運等航運公司則以大幅虧損排名墊底。

《創富榜》中,一直被寄予厚望的亞洲航運企業普遍遭遇業績“滑鐵盧”,不僅凈利潤同比大幅下滑,中國遠洋和中海集運更以104億和27億元的虧損額獲中國A股上市企業最不賺錢企業“殊榮”前兩位;陽明海運和長榮海運也以20.6億和6.78億元的虧損額位列臺灣地區上市企業虧損前列。

然而在糟糕的大勢下,也并非“天下烏鴉一般黑”。港口企業得益于持續上升的吞吐量依然取得了不錯的業績,許多港口上市企業的業績增幅超過兩位數;造船企業的業績雖然同比下滑,但依然保持盈利;處于業績重災區的航運企業中,也依然有不少“抵抗”能力強的“黑馬”脫穎而出。根據《創富榜》的凈利潤榜單,排名前10的幾乎全部為港口和造船企業包攬,上港集團以47.24億元的凈利潤排名榜首,中國重工以47.06億元的凈利潤次之,而曾經風光無限的航運企業中,只有東方海外以11.73億元的凈利潤位列第10位。

《航運交易公報》表示,受燃油成本上升、運費低迷以及運力過剩艙位不高影響,航運上市企業去年的業績普遍大幅下滑甚至虧損,拖累了整個行業的盈利水平。但今年2月后,為生存而戰的班輪公司連續3次提高集裝箱運費,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逼近去年高點,BDI也止跌回升,相信從二季度開始,航運企業的盈利情況會有所好轉,但造船企業的谷底可能還沒有那么快到來。

航運企業排名倒掛 中遠、中海、陽明凈利墊底

作為整個航運業的核心,航運企業受到行業低迷的影響最為嚴重。根據《創富榜》收入榜單顯示,32家航運上市企業貢獻了3104.47億元的營業收入,占到收入榜單總額的一半。其中,中國遠洋以689.08億元的營業收入成為收入榜的榜首,且在收入榜前10名中,航運企業占到6席。但在凈利潤榜單中,航運上市企業不僅沒有盈利還虧損102.84億元,中國遠洋更是以104.49億元的虧損額墊底。在榜單末尾的9家虧損上市企業中,航運企業占到8席。航運上市企業出現較為明顯的收入與利潤倒掛的現象。

以中國遠洋為例,其營業收入由2008年高峰時的1149.68億元,下降至去年的689.08億元,降幅為40%,但其凈利潤則由高峰時的190.85億元下降至去年虧損104.49億元,降幅已無法統計。

業內人士表示,多數航運企業去年的營業收入同比下滑15%左右,但部分企業凈利潤的下滑則超過100%。這主要是由于全球的貿易量并沒有大幅下滑,但運力過剩、運價下跌、燃油成本攀升等因素,蠶食了航運企業的利潤,導致“跑航次不賺錢”的現象。

但是航運企業也并非全軍覆沒,東方海外就以11.73億元進入了凈利潤榜單前10位。有業內人士稱,這家香港的班輪公司在航運業危機時期表現出的沉著冷靜讓它和海豐國際一起成為為數不多的幾家在2011年仍然能保持良好贏利的班輪公司。巴克萊資本分析師John Windham稱,東方海外業績優于大多數同業的原因之一在于其在亞歐線上的投入程度有限,亞歐線收入只貢獻了企業年收入的19%,而此線正是去年整個行業利潤率最低的一條航線。此外,東方海外在將大多數班輪公司拖入泥潭的航線多元化方面也顯得比較保守,企業50%的貨量貢獻來自亞洲區內航線,在航運危機期間,正是這條航線提供了穩定的貨量。

除東方海外外,在32家航運上市企業中,有24家實現了盈利,15家進入凈利潤榜單的前40位,但除了中海發展和海峽股份外,這些企業無一例外都是港臺上市企業。其中,除了在香港上市的7家企業外,臺灣上市企業表現搶眼,有6家進入前40強,裕民航運以6億元位列凈利潤榜單的第16位。

有業內人士表示,相較于大陸的航運上市企業,實現較好盈利的臺灣航運企業規模都不是很大,而且一般經營固定客戶和熟悉的航線,因此對于市場變化及危機處置比較敏感迅速。但臺灣上市大型航運企業,如陽明海運和長榮海運,均錄得虧損,在榜單中位列后10名。

有業內專家也表示,航運業是強周期行業,一般當企業虧損最嚴重時,也預示著市場的春天即將到來。魏家福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曾表示:“2012年有信心大幅減虧,但具體到什么程度不好判斷。”